關於魯迅先生

文章日期:2006-06-25 18:48

找到關於魯迅先生的記事,轉貼下來分享!
 
 
魯迅(1881~1936)小傳
「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──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。」魯迅遂回東京和朋友辦文學雜誌《新生》
 
魯迅,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。原名周樹人、字豫才、浙江紹興人、出身於一封建家庭。「魯迅」則是1918年在《新青年》發表〈狂人日記〉時用的筆名,後即以魯迅知名於世。
 
1902年去日本留學,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日語,1904年,因受父親生病的刺激,考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,在校期間,魯迅受到校方人員的照顧,尤其是教師藤野先生,每星期都將魯迅上課抄的講義拿去看,並將講義從頭到尾用紅筆改過,不但補足脫漏的地方,連文法的錯誤也一一訂正,日本同學懷疑魯迅考試能通過是因為老師洩漏題目,藉故羞辱魯迅。魯迅卻認為基本原因全在「中國是弱國,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,分數在六十分以上,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。」。
 
第二年,在黴菌學課堂上,看到日俄戰爭,日本人槍斃了為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,日本同學拍掌歡呼「萬歲」。這事刺激魯迅至深,魯迅說:「從那一回後,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要緊的事,凡是愚弱的國民,即使體格如何的健全,如何茁壯,也只能做到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,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。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,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,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──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──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。」魯迅遂回東京和朋友辦文學雜誌《新生》,另譯文學作品,出了兩冊《域外小說集》,企圖改變國民精神。
 
1909年魯迅魯迅結束日本留學生活回國,先後在杭州、紹興任教。辛亥革命後,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、監事等職,兼在北京大學、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。
 
1918年5月,首次用"魯迅"為筆名,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《狂人日記》,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,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。五四運動前後,參加《新青年》雜誌的工作,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,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。此後魯迅陸續發表小說,並結集為小說集《吶喊》、《徬徨》、和歷史小說《故事新編》。
 
魯迅小說在人物與選材方面的這個特點,正表現著"五四"文學革命的一項根本精神:倡導現實主義。幾千年來,文學的表現對象,無論在世界各地,大致都經歷了『神-神化或半神化人-普通人』這樣的過程,從一定意義上來說,文學的發展過程,各式各樣創作方法的演變過程,實質上就是人類愈來愈清楚地認識自己、表現自己的過程,也是關於"人"的觀念革新變化的過程。在現實主義中更要求作者們要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式描寫人。這暗示了: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成熟期,人類的自我認識達到了一個比較科學的階段。但是,魯迅小說寫平凡的普通人,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之外,其中還包含了一些特定的時代的新因素。
 
魯迅曾自言:「我寫小說的目的,不過是想利用它的力量。」又言:「我的取材,多採自病態社會的,不幸的人們中,意思是在揭出病苦,引起病療的注意。」〈引自中國文學精選《魯迅》導言p.6〉,而魯迅所描述的病態社會,主要是辛亥革命前後,中國的農村社會,而不幸的人們即是活在農村裡形形色色的人物,他們質樸純真,以新時代來看似乎代表著落伍,但他們皆是根於中國的鄉下人,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阿Q。
 
在〈阿Q正傳〉中,魯迅以簡潔的文字,生動活潑的刻畫了辛亥革命時,中國農村的景況和一般人的精神狀態,這裡顯示了中國人雖然發動了辛亥革命,推翻滿清統治,建立民國,但民智未開,使得民國徒具空殼,遂使袁世凱稱帝和溥儀復辟等事件接連發生。這也是辛亥革命後,新文化運動為什麼要進一步提出思想革命,要打倒中國傳統的價值觀,而提倡「德先生」(民主)和「賽先生」(科學)的時代背景,而魯迅用一支筆,不僅僅描繪了那個時代,創造阿Q這麼個人物,更探討了許多問題。
 
新文化運動時期,胡適和陳獨秀相繼在《新青年》雜誌提倡文學革命,魯迅卻以小說創作,真正為文學革命開闢了新的途徑和世界。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,大體相似於歐洲文學史上的但丁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或許又遠過於但丁。這是因為他不僅是標誌著"中國封建世紀的終結",而且確實宣告了另一個"新紀元的誕生"。
 
魯迅既是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時代的但丁,又是東方另一個新時代的"新的但丁"。斯諾悼念魯迅時,曾經將他一方面比擬為"法國革命時的伏爾泰",另一方面又比擬為"俄的高爾基"((埃德加.斯諾:『中國的伏爾泰-一個異邦人的讚辭』,1936年。見『魯迅先生紀念集』悼文第二輯)),這個評價無疑是頗有見地和發人深思的。
 
文學家魯迅的生日
1881年9月25日,是中國的文學家、思想家魯迅的誕生日。
「阿Q正傳」的作者,亦即被認為是「最偉大的現代中國作家」的魯迅,生於浙江紹興。魯迅原名周樹人,早年負岌東洋學醫,曾因偶然機會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,但是,在刑場上的中國同胞卻爭著要看這一幕人頭落地的鏡頭,這使他覺得:「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」,於是棄醫從文,就此成了新文藝運動中一支銳利的健筆。 回國後的魯迅,大膽運用了西洋的寫作技巧創作小說,再披上尖刻鋒利的文字,陸續發表了「吶喊」「徬惶」「野草」等書,使其成為中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奠基人,同時也被推崇為五四以來最受崇拜的文壇大師。到了民國十九年,又被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」奉為盟主,儼然是當時最受血氣青年矚目的文化界偶像。 坐上左翼文壇金交椅的魯迅,雖然位極榮寵,但心靈深處卻深以受人控制而有難言的苦衷,他就曾對包圍在四周的左派文人嘀咕說:「以我自已而論,總覺得縛了一條繩索,有一個工頭在背後用鞭子打我,無論我怎樣起勁的做,也是打,而我回頭去問自己的錯處時,他卻拱手客氣的說,我做得好極了,他和我感情好極了,今天天氣哈哈哈……。真常令我手足無措。」 由於魯迅對中國舊社會的抨擊極為嚴苛,也由於他當過「左聯」盟主,因此被認為是共黨的一支強力傳聲筒;然而,這究竟是魯迅的錯,還是他「背後那個工頭」所造成的錯呢?
 

留言